可以。山茱萸在定植后首先要培育粗壮的主干,以后再看树体生长再决定修剪的树形。
对主干直立粗壮的山茱萸幼树,应修剪成主千分成层次的丰产形树冠。修剪时通常定干髙度为80厘米左右,树的高度控制在3米左右。第1年修剪是选留3~4条分布均匀并向不同方向生长的健壮侧枝,培养成第1层主枝,其余的枝条一律剪除至基部。第2年冬季或舂季,在离第1主枝60厘米处,再选留分布均匀向不同方向生长的壮枝3~4个,培养第2层主枝。第3年用同样方法,在离第2层主枝50~60厘米处,培养第3层主枝,以后各层主枝上,放出分叉,向外延伸成为副主枝。在每对副主枝上放出侧枝。最后切断中央主干,控制生长高度,矮化植株。通过3年整形修剪,使整个植株形成层次分明、枝条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好、里外上下均能结果的丰收树形。
对主干不明显的山茱萸植株,宜整成自然开心形树形。修剪方法:在定植后的第1年或第2年,留干高100厘米左右进行修剪,第1年离地面50厘米处留1个主枝,再在第丨主枝上20厘米左右留第2主枝,再在第2主枝15厘米处留第3主枝这3个主枝,应选生长健壮,方向不同的枝条,其余枝条均从基部剪去。幼树选留3个主枝后,每年适度短截,使剪口芽产生延长枝,继续向前伸长,当长到一定长度时,在其上面选留强壮分枝作副主枝,副主枝可分布于主枝的外侧或左右侧,以后在副主枝上再放出侧枝。通过3~5年整形修剪,就能形成树冠扩展,外圆内空,通风透光,低干矮冠丰产树形。
山茱萸以中、短枝结果为主,尤其是短枝占总果枝的90%以上,幼树修剪宜多疏删(即从基部剪除)少短截(在枝条一定长度上剪除)。促使多发出短果枝。疏删应把生长过旺、扰乱树形的徙长枝和重叠交叉枝以及主枝上长出的直立壮枝剪掉。长势差的幼树,宜少疏删,多留株,以促使幼树增加枝叶的总生长量,使树势得到恢复。对所留的枝条一般不作短截。因为山茱萸萌发力强,其顶芽还可以继续长出中长枝,其下各节腋芽,又长出中、短枝,有利于形成花芽,提早结果。
山萸肉种皮坚硬,不易发芽,播种后要及时喷施倍加倍智能因子膜并用地膜覆盖以保温保湿。
通常幼苗1年便可出齐。齐苗后要加强管理,适时松土除草,视土壤墒情浇水,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苗距7厘米,除杂草,喷施倍加倍智能因子膜保墒防病菌侵染。
6月上旬中耕,入冬前浇水1次,并给幼苗根部培土,以便安全越冬。培育至苗高80-100厘米时,便可出圃定植。
当然可以!山茱萸树苗是适合盆栽的。
盆栽山茱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盆土。山茱萸喜欢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因此,在选择盆土时,可以选用腐叶土、河沙、泥炭土等混合而成的营养土,并在盆底垫一层蛭石或珍珠岩等排水材料,以保证盆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盆器。山茱萸的根系比较发达,需要选择较大的盆器来容纳其生长。同时,盆器的材质也需要注意,最好选择透气性好、能够让根系自由呼吸的盆器,如泥瓦盆、紫砂盆等。不建议使用塑料盆等透气性较差的盆器。
接下来,进行上盆操作。在上盆前,需要准备好营养土和盆器,并在盆底垫上一层排水材料。然后,将山茱萸树苗放入盆中,用营养土填充盆中的空隙,并轻轻压实土壤。最后,浇透水,并将盆栽移至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
在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盆土的湿润度,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同时,还需要定期施肥、修剪枝叶等,以保证山茱萸的健康生长。
总之,盆栽山茱萸需要注意盆土选择、盆器选择、上盆操作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只有做好了这些基础工作,才能让山茱萸在盆栽中茁壮成长,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