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上的故事,主人公为秦始皇,其时马踏飞燕的故事是这样的:秦始皇驾临义渠,看到有一只燕子飞翔,于是他下令让自己的骏马去追击燕子。骏马快速奔跑,直到燕子飞到了墙边才停了下来。但是,马却不顾主人的许多次催促,始终没有再次跃过那道墙。
秦始皇很不满意,下令将骏马斩首,命令铸下骑马踏飞燕之印,以示威严。这个典故中的“马踏飞燕”指的就是这个印章。
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
《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种常见装饰图案,以一匹飞马跨越在一只飞燕之上为主题。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代人物张衡所著的《西京赋》。
据传说,当时张衡被任命为西京的太史令,他在观察天象时发现,星辰的运行方式与地球相对而言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于是,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天文研究,并最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浑天仪,将其呈献给了皇帝。
在其中一次观测中,张衡看到一只飞燕落在了牛背上,但却没有被甩掉。他想到,如果能够在桥梁和建筑物上加上这样的凸起造型,就可以增强它们的稳固性。随后,张衡就提出了“云梯”、“龙虬”、 “马踏飞燕”等构造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因此,“马踏飞燕”的典故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美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在后来的建筑艺术中,这种装饰图案被广泛地运用于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物上,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代表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