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1. 画龙点睛:传说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画眼睛,他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两条龙点上眼睛,结果须臾间雷电破壁,两条龙乘云腾去,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龙。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在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 叶公好龙: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叶公喜欢龙,但当真龙出现时却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对某事物特别喜欢,实际上并不爱好,甚至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不爱好甚至还会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3. 屠龙之技: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列御寇》,讲的是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但后来却发现世上并没有龙,自己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高超而无用的技艺。
4.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5.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后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下面为你介绍三个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和寓意:
- 望子成龙:传说一个员外多年无子,后来焚香求观音菩萨,四十岁这年,夫人终于有喜了。十月怀胎,弄璋报喜,全家上下喜庆万分。员外悉心教养,小儿长到三四岁,诗词文章,答对应答,不在话下。为父的员外再没得可教他的了,于是就送他去赶考。因为他太小了,跨不了考堂的高门槛,于是员外将他骑在自己的肩上。当考官点名问考,见一人扛着个小儿进来,很是奇怪,便发问。小儿答道:“负者不考,考者不负,礼虽不恭,情由可原,望大人见谅。”说完一拱手。考官见之打了一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更要有培养和教育孩子成材的行动。
- 降龙伏虎: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这个故事延伸为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 画龙刻鹄:马援写信回家训诫道,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他最厌恶的。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脚踏实地,经历磨难,勇于认清现实,面对现实才能走向成功,到达理想之彼岸。如果总是好高骛远,是一辈子都干不成什么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