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对联凭借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精湛的文辞技巧,成为汉语言文学史上的文艺瑰宝,其文艺价值不言而喻。
他的对联不仅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远的哲理,而且其词语组合、押韵、音韵等方面处理得十分娴熟,使得诗意在文字中得以得到完美的呈现。诸葛亮的对联以其积淀在长期治国的实践中获得的卓越才智和超凡的学识为基础,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哲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代传诵流芳。
1. 《三国志》陈寿评价:“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及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乃登城望江,叹息者三,谓群下曰:‘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2. 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事蜀先主刘备,以亮为丞相。”
3. 苏轼的评价:宋代文人苏轼曾评价诸葛亮说:“诸葛孔明,虽逢乱世,而能辅弱国之幼主,摄政专权,不失节度,使国无虞。”
4.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智慧超群、忠心耿耿的形象。
5. 杜甫诗赞: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6. 《晋书》:在《晋书·王猛传》中提到了王猛对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他是“千载一时”的人物。
这些评价和记载体现了古人对诸葛亮多方面的赞赏和敬重,无论是他的智谋、忠诚还是他的文学成就,都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人物。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3.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4.伏龙凤雏:三国时,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
刘备急切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