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在元代的青花瓷中,并没有使用哑光釉的记载。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烧成后釉面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哑光釉又称“无光釉”,是一种表面光滑、没有光泽的陶瓷釉料。这种釉料通常用于装饰较为朴素、简洁的陶瓷制品。
因此,可以说在元代的青花瓷中,并没有使用哑光釉的记录。
元代以后,中国酒的度数逐渐提高。在明清时期,随着糖料的广泛使用和采用深度炭烤技术,酒的酒精含量逐渐上升。例如,清代的白酒和黄酒的酒精含量分别达到了53%和18%。此外,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蒸馏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酒的度数。今天,中国的高度白酒是最出名的,其中茅台酒的度数高达53%。总的来说,中国酒的度数在历史上逐渐上升,从低度数的酒到高度数的酒,中国酒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