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建于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是南京明代内城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也是当我国现存最大的瓮城。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改名“中华门”,现城门匾额上“中华门”三字,为蒋介石先生亲笔所书。
中华门的城墙最高处约21米,瓮城的南北和东西宽度大致都在120米左右。
南京中华门实际上是拥有城楼的,但可能因某些原因或特定时期,城楼并未被公众广泛认知或注意到。在历史上,中华门(原名聚宝门)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雄伟壮观的风貌。
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中华门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门旧址上拓建而成。1931年,国民政府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增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车辆通行。
此外,城楼作为城墙上的门楼,既是城市的标志,也具有军事防御和城市防洪的功能。中华门城楼在历史上可能也遭受过战争的破坏和岁月的侵蚀,但经过清理和维护,中华门瓮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
因此,南京中华门实际上是拥有城楼的,只是可能因为历史变迁和公众认知的局限性,使得这一事实并未被广泛了解。如需更多关于南京中华门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当地的历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