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教育是指19世纪德国普鲁士王国实施的一种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它以普鲁士王国的军事化和国家统一为背景,强调纪律、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培养,旨在培养公民忠诚、服从和纪律性强的人才。
普鲁士教育的特点包括:
国家导向:普鲁士教育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统一,培养公民忠诚和国家意识。
纪律和秩序:教育体系注重纪律性和秩序,强调服从和规范。
军事化:受到普鲁士军队的影响,教育注重军事训练和纪律,培养战斗力强的公民。
实用主义: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工业化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
筛选机制:通过考试和选拔,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或担任重要职位。
普鲁士教育在当时的德国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先驱之一。然而,普鲁士教育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强调纪律和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普鲁士名字来源于普鲁士人的领土,位于欧洲北部,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普鲁士”一词最早见诸史料约为公元965年,写作Bruzi或Borussi,后来一般称Pruzzen。1701年,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派出了一支8000人的军队,用以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以此换取了国王称号,并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正式成立。
1618年,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侯国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公国王位,勃兰登堡-普鲁士建立。1657年,根据《韦劳条约》,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获得公国完全主权,1660年的《奥利瓦条约》对此进一步确认。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级为普鲁士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