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23岁的王昌龄离开家乡,赴嵩山学道
王昌龄(698年-757年),[20]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
王昌龄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热衷于以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为主题,强调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人们向往自由、宁静、简朴的生活态度。王昌龄以他优美的诗歌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向往,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朽的文化巨匠。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长安遇冯奉举”等诗歌皆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受人们所推崇和赞美。
《山行》不是王昌龄的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