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刷的漆。瓷器是后刷的漆,瓷器首先要经过第一次的素烧,然后第二次是把漆涂上去再经过素烤,第三次才能直接烧成釉,
瓷器 cíqì
[porcelain;chinaware] 细密的陶瓷器皿,质硬,半透明,白色,发声清脆,且无孔,以高岭土、石英和长石为常用的基本原料,经一次灼烧而成,主要用作餐具、假牙、电绝缘体和化学器皿
引用解释
亦作“甆器”。 中国 古代重要发明之一。用黏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经混和、成形、干燥而烧成的制品。 夏 商 时已有原始素烧瓷器(即白陶),以后烧制技术逐渐改进提高。 唐 宋 后,瓷器制作取得重大发展。 明 以后, 景德镇 成为瓷业中心,名闻世界。 唐 柳宗元 《代人进瓷器状》:“右件瓷器等,并艺精埏埴,制合规模。”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浮梁陶器》:“ 浮梁 父老言,自来作知县不买甆器者一人,君是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瓷器》:“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他却拍桌子打板凳的大駡,又把瓷器家伙一件件的往院子里乱摔。” 吴海云 《瓷国及其高峰·古今瓷器街》:“瓷都 景德镇 的所有街道,几乎都有出售瓷器的商店。”
①捏塑,用双手把瓷泥揉捏成条状或块状或球状,而后堆塑成作品造型,再按作品的结构捏塑细节部分构件。捏塑常用于主体造型,以及人物手脚、衣纹、飘带等附属部分的制作,用双手精心制作,有时配以竹子雕刀。
②篾划,采用竹篾片作笔,在坯体上直接划成各种花纹装饰,手法轻快简练,自如豪放。上釉烧成后,划纹釉色较深,纹样明显。
③浮雕,采用雕塑手法制作,使花纹图样高浮于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明代象牙白产品多款式的梅花杯、笔筒、香炉、花瓶、茶壶等均采用浮雕装饰,清代以来继续使用,增强装饰图案的立体感。
④堆贴,又称捏花,是德化白瓷早期一种传统装饰手法,先用模具或手捏的附件,如花卉、兽首等,堆贴于坯胎主干上,而后进行修整成型。多应用于陈设艺术瓷。至今凡带有捏塑瓷花的花篮等产品,各种花卉挂壁的花蕊、枝叶也用粘贴发制作,花形多变,花片似绸,形态逼真。
⑤通花,又称透雕、镂空,是以雕刻为主的装饰手法,用竹子或金属雕刀在成型的坯胎上画出图案,再用薄而尖的刀片透刻,通去不需要保留的部分,制工极其精细。
⑥刻花,花饰为阴刻线条,花饰与器身平面一致,上釉烧成后,划纹被釉填平,易于洗涤,不积污垢,花纹清晰。其适用性广泛,尤其餐具等日用瓷的连方、勾草、花卉图案装饰等更为适用,
⑦剔花,在已绘好图案纹饰的瓷胎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露出素胎,使花纹凸起,有如浮雕。烧成后露出洁白纯净无光的胎质,与高洁晶明的釉光形成对比,产生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效果。
⑧印花,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