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1 鸿门宴采用了特殊的句式。
2 这些句式采用了排比、对仗、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3 比如,“东虢之困而燕、赵之亡也”,“不破楚,无以家为也”等句式都展示了水深火热的局势和高度紧张的氛围,让人们对鸿门宴历史事件印象深刻,长久难以忘怀。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宴会,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之间的一次重要会晤。这次宴会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广泛传颂。以下是一些关于鸿门宴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实词:
1. 鸿门宴的背景: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位杰出的领袖。刘邦先入关中,占领了秦都咸阳,而项羽则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成为诸侯联军的霸主。两人的矛盾开始显现,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 鸿门宴的目的:鸿门宴原本是为了庆祝刘邦入关的胜利,但由于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借此机会除掉刘邦,使得宴会充满了杀机。
3. 鸿门宴的经过: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动手,但项羽犹豫不决。刘邦的谋士张良和樊哙等人机智应对,帮助刘邦化解了危机。最终,刘邦得以安然离开,之后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4. 重点实词:
- 鸿门:地名,位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是鸿门宴的发生地。
- 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在鸿门宴后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 项羽:西楚霸王,他在鸿门宴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被刘邦击败。
- 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化解了危机。
-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他在鸿门宴上劝项羽杀掉刘邦,但未能成功。
- 萧何: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在鸿门宴后帮助刘邦稳定了政权。
- 曹参、樊哙:刘邦的重要将领,他们在鸿门宴后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5. 文学意义:鸿门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它体现了人物性格、智慧和勇气的较量,以及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在后世文学和戏剧作品中,鸿门宴常被用来象征政治阴谋和英雄悲剧。
《鸿门宴》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这是判断句。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③定语后置
白璧一双
玉斗一双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